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4
0

在前面我們講過的現金流相關的觀念,那在這個章節我想要稍微分享一下損益表的觀念。為什麼會想要分享這張的原因在於,有的時候開公司會面臨著需要處理應收帳款、應付帳款等問題。那因為應收帳款形同就是我先列入收入,但沒有實際收到精選的情況。因此現金流量表就變得不是那麼容易參考。另外因為我們的收入、支出非常的多元,所以我們會透過這樣的表來辨識我們的收入到底是由哪些來源,支出有哪一些來源。那這個表的最後就會在某一天我們會把它編制成財務報表。所以你可以想像損益表跟現金流量表,這兩張表都是一個流量的概念。透過這樣的表可以看出公司的流量為何。

損益表最上方通常是營業收入,也就是公司在該期間的銷售額或服務收入。這是企業的「進帳」,但是我們賣東西出去,一定會需要付錢買東西,這個時候我們列入營業成本(Cost of Goods Sold, COGS)。COGS 提供產品或服務所必須花費的直接成本,例如原物料、包裝費用、外包生產成本等。通常軟體業不太需要進貨,所以這邊可能多數為 0或是很少的數字。營收扣掉營業成本,得到的就是毛利(Gross Profit),它反映了你的產品或服務本身的盈利能力。

接下來是營業費用(Operating Expenses),這部分包括行銷費用、研發費用、管理費用、薪資、租金等。軟體公司最大成本就是薪資,因此通常軟體業這邊的支出會特別大。將毛利扣掉營業費用,得到的就是營業利益(Operating Profit)。這是衡量公司主要業務是否賺錢的重要指標。

在營業利益之後,損益表會列出營業外收入與支出(Non-operating Income and Expenses),例如股票的投資收益、借錢給他人的利息收入、自身的利息支出等。列在這個地方的收入與支出,通常是反應跟本業無關的項目,但這邊也會影響公司最終的獲利,還有要繳的稅務。扣除這些項目後,得到的就是稅前淨利(Earnings Before Tax, EBT)。

繳完稅後的數字,就是稅後淨利。有正的淨利加上公司保留盈餘不為負的時候,就可以發股利了。


上一篇
如何面對創辦人的「倦怠期」
下一篇
財報(一)
系列文
如何營運一間公司30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